[書摘] 《郭老師的跑步課》正確的跑步要訣

發表於 2013/11/12 58,957 次點閱 32 人收藏 1 人給讚
給讚
收藏

不管你是跑步新手準備跑半馬、馬拉松的人都無所謂,如果你早已經是馬拉松高手、即將要挑戰超級馬拉松,都可以在《郭老師的跑步課》中找到你要的答案,。

本書給6個在不同跑步階段的你們,設計了基本知識、訓練、體能與修復、疑難雜症與賽事篇。300個正確的跑步要訣,從入門到進階,提供給喜愛跑步的你們!同時也有DVD動作示範。以下節錄數個正確的跑步要訣。

 

給剛開始跑步的你-訓練篇

採用「階梯式原理」來提升運動的強度。

慢跑一開始其實要慢跑和快走交替,跑跑走走,不需要勉強自己一定要跑,成年人運動要注意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,身體會發出訊息,跑累了就換快走,走一段時間休息夠了,身體會發出聲音說我可以再跑起來。

運動強度的增強方式不是一直線的,有些人去跑田徑場,一天增加一圈,到了某一天就跑不下去了,因為增加的方式是直線型的(見運動強度增加曲線圖)。我們運動增加強度的方式應該是階梯式的,每提升一階之後在那個強度停留一段時間直到身體完全適應為止,再提升一階。



例如跑10圈持續2週,覺得身體可以吸收這強度,不會太累了,再增加為12圈。每一階該提升多少,是教練的專業與經驗,提升幅度過大容易受傷。如果沒有教練的指導的話,就採保守原則,每次提升幅度不要大,以不至於造成運動傷害為原則。

 

跑步用前腳掌著地真的比較好嗎?

《天生就會跑》是一本風行一時的跑步故事,書中提倡赤腳跑步和用前腳掌著地的跑法。作者的理論是,善跑的印地安人沒有高科技的跑鞋反而沒有運動傷害,也因為赤腳跑步所以必須用前腳掌著地(腳跟沒有肉),能發揮身體的天然減震構造──腳弓的功能。

而我們現代跑鞋的腳跟部分都加厚,又用各式科技試圖去吸收著地時的力量,為什麼要如此設計呢?理由是研究發現,用前腳掌著地的跑法用到較多小腿肌群,而用腳跟著地的跑法使用大腿肌群較多,低頭看看自己的下肢就知道大腿肌肉比小腿肌肉多很多,因此用腳跟著地的跑法比較能應付長距離跑步。

另一個觀察是來一段50公尺的漸速跑(從慢跑漸漸加速到快跑衝刺),可以發現一開始慢跑時可以用腳跟著地,隨著速度的加快,著地的部位移到前面腳掌去了,可見著地的部位跟速度有關。假如你是選手級的跑者,你可能從一開始就很有速度地跑,用前腳掌著地很正常,如果是一般慢跑者,用腳跟著地較省力。超級馬拉松冠軍關家良一與稻垣壽美惠跑24小時賽也都用腳跟著地。



(日本超馬選手稻桓壽美惠,跑步用腳跟著地)

 

給開始跑半程馬拉松的你-訓練篇

戰半馬的你,郭老師幫你開每週練習菜單。

 

每週的練習應包含幾種不同的練習內容:

韻律跑:以比賽的速度跑幾趟3公里或5公里,中間有充分的時間休息,休息到心跳接近每分鐘100左右,不覺得喘為止。

速度跑:以九成力量跑200-400公尺數趟,中間有充分的休息。

間歇跑:增強心肺功能,練習內容詳見第三類-10。(本處節錄

恢復跑:以每公里比較平日比賽速度慢上1分鐘的速度跑6-10公里。

有氧慢跑:用輕鬆無壓力的速度跑18-25公里。

 

以下是一週課表的範例:

週一:韻律跑(份量重)

週二:恢復跑(份量輕)

週三:速度跑(份量重)

週四:恢復跑(份量輕)

週五:間歇跑(份量重)

週六:休息

週日:有氧慢跑(份量輕)

 

練習LSD,就能訓練肌耐力。

對慢跑者來說,20公里和10公里練習上最大的區別在於肌肉肌腱的耐力練習。這個練習會反應在里程上,建議每次練習讓自己習慣10公里以上的距離, 12-15公里的練習可以讓自己生理和心理上都能調適,其次開始每週週末的慢跑,術語稱為「長而慢的長距離訓練」(Long, Slow Distance LSD)約用6成的力量跑長距離,慢慢拉大距離到25公里左右。LSD的練習也是馬拉松和超級馬拉松必備的練習方式,只是距離更長。

 

什麼叫做「速耐力」?「有氧閾值」又要如何計算?

許多人不清楚「速耐力」的定義,以為跑快一點然後又要跑久一點的就是速耐力,其實「速耐力是最大速度下抵抗疲勞之能力,也就說它是一種乳酸蓄積之容忍能力。速耐力大多在極端缺氧之狀況中進行,因此又稱為「最大無氧能力」。

由上述說明可以知道,慢跑者或長跑者根本不需要練習速耐力,因為跑步全程幾乎都在有氧情況下進行,無氧狀態下跑步距離通常不超過800公尺(通常是最後的終點的一段而已)。

我們要的耐力是「長時間耐力」,術語上來說是有氧閾值(最大運動心跳數減40)與無氧閾值(最大運動心跳數減20)之間的訓練,運動心跳數可以用心跳錶或下載免費APP測量。例如你的年齡是40歲,每分鐘運動心跳數在140-160的長距離訓練都屬於長時間耐力練習。

基本的長距離耐力定義是可以用每分鐘心跳在140-160之間的速度連續跑上90分鐘。

 

給第一次挑戰全程馬拉松的你-訓練篇

以16週準備,挑戰全程馬拉松就不難。

挑戰全程馬拉松的條件是,賽前的練習有沒有連續兩週都累積達到80-90公里。如果有的話,完成全程馬拉松問題不大。不過要累積週距離到80-90公里,之前會需要一段時間慢慢拉長距離。建議第一次跑馬拉松的人以16週來準備,前4週是基礎期,把週累積距離拉到50公里,也就是一週跑五次10公里,接著正式進入準備期。


 

給第一次挑戰全程馬拉松的你-體能與修復篇

剛跑完馬拉松不痛,回家後卻痛了,其實是韌帶延遲性發炎作祟。

學生說,跑完馬拉松當天晚上他的膝蓋外側痛起來了,膝蓋一彎就會痛,下樓梯也很痛,這現象是喀脛束韌帶延遲性發炎,原因是過度使用。喀脛束韌帶從大腿外側骨盆連到小腿骨(見本篇示範),當我們跑步時做膝蓋彎曲又伸直的動作時會與股骨外上髁摩擦,跑一次馬拉松數萬步,摩擦次數太多以至於發炎。



又因為屬於延遲性發炎性質,所以跑完不會立刻痛起來,要12-14小時之後才會感到疼痛,所以通常當天晚上睡覺時才會有感覺。預防的方法是跑完立刻進行患部冰敷,連續冰敷2-3小時,當然這期間每15-20分鐘要讓皮膚休息一下。治本的方法是平日就伸展喀脛束韌帶,讓它不要繃得那麼緊(見本篇動作示範)。其次要漸進式的鍛鍊,讓喀脛束可以適應長距離跑步的摩擦。


喀脛束韌帶伸展


A:雙膝交叉,一腳踝觸地,側彎伸展,停留一段時間(見DVD示範07:56)


B:一隻腳踝放在另一條腿的膝蓋上,臀部往下座懸空,停留一段時間,兩腿輪流放
(見DVD示範08:00)


 

更多,更完整的文章請參考《郭老師的跑步課》,遠流出版


 


 

*跑步好書 盡在運動筆記*

往下滑看下一篇

抵達終點!沒有更多文章了!

請在此留下訊息,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

跑步足跡 + 30